当前位置: 主页 > 高考聚焦 >

守正严训成习惯 多元务实夯基础 --有效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尝试

时间:2020-06-26 14:48 来源:未知 作者:马夫 点击:
守正严训成习惯 多元务实夯基础
               ——有效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尝试
                              马夫
  补习学校中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方面或多或少的有一定的基础积累,或强或弱的有一些初步的阅读能力。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习惯,探索方法,涵养底蕴,逐步提升。
一是自己独立筛选文言材料,模仿高考命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拟制考题,树立目标也树立信心。如下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常汉三传略
  先生讳士杰,字汉三,陕西绥德县常家沟人也。祖讳跃龙,邑庠生①,祖妣氏阎,举五子。先生之父善旭公其次子也,妣氏冯善治家,有男二女二。兄士俊早卒。先生七岁入乡塾,性钝寡言,器宇渊穆,好学之笃远过成人,清末肄业三原宏道学堂,民国二年入三秦公学,体健好运动,每与赛辄冠军,八年卒业于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五四运动以外抗强权、内除国贼为号召,争得凡尔赛和约保留签字,先生曾积极参与。嗣由蔡子民②先生推荐执教于仰光华侨学校,我国朝野人士之重视侨胞教育自此始也。十年归国,历充陕西省立第一、第四两师范学校、私立咸林中学校教务、训育等职。十六年任绥德第四师范学校校长,以中国积弱皆由外受帝国主义之压迫,内受封建制度之束缚,必须根本排除诲诸生,陕北文化于为大启。十九年任教育厅督学。二十一年任汉中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二十六年任三原县县长,吏畏民怀,强暴敛迹。抗战军兴,从陆军第三十八军赵军长寿山,担任组织民众协助抗敌之战地工作。转战晋豫之野,屡著功绩,积劳患咯血症,旋应整顿鄠县私立善慧小学之聘,稍资修养。三十一年任三十八军军部军法处处长,公正勤廉,守法不阿。操劳触宿疾,于三十二年国历八月九日午时③病逝于荥阳军次。呜呼!先生生于清光绪十九年二月五日丑时④,享年五十有一。配马氏。子一,象聪。女四,一早亡,二适人,一尚幼。先生临终语不及私犹唱过黄河歌勉同事努力杀敌友人赵君寿山等议葬先生于华山之下以余与先生同事同学久知先生属为文义曷可辞。銘曰:“谔谔一士,三秦之良,澄波万顷,器宇难量,唯讷唯钝,愈刚愈强,挹管幼安⑤之清操,效贾长沙⑥之痛苦,挟渐离⑦之筑,率田横⑧之阁,借彭泽⑨樽酒,访漆园⑩傲吏,融合古今烈士之血,再拜东林⑪、复社⑫之鬼,磅礴凛冽,为河岳壮声色,为日月增光芒。呜呼!华山之阴,黄河之旁,松楸葱郁,永载永藏。”
  注:①庠生,明清时称府州县学堂的学生为庠生。
②蔡子民,即蔡元培,时任北京大学校长。
③午时,指十一时至十三时。④丑时,指一时至三时。
⑤管幼安,即管宁,汉末避乱居辽东聚徒讲学,魏文帝、明帝授其高位坚辞不就。
⑥贾长沙,指贾谊,汉文帝时为太中大夫,遭忌贬为长沙王太傅。
⑦渐离,即高渐离,战国末年燕人,擅长击筑,命人熏瞎其目,使击筑。他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始皇,不中被杀。
⑧田横,汉韩信破齐后,横自立为齐王,率从属五百逃海岛,刘邦称帝羞为臣自杀,居岛之徒众亦皆自杀。
⑨彭泽,县名,晋陶潜(渊明)曾为彭泽令。
⑩漆园,地名,今属山东曹县,战国时庄周为吏处。
⑪东林,明万历、天启间以反对权奸宦官魏忠贤为旨的地主士大夫结为东林党。
⑫复社,明崇祯同继东林党之后借讲学抨击时政的地主阶级士大夫结社。
(来自于网络  常汉山嫡孙常锋先生提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得断句,正确得一项是(3分)
A、先生临终/语不及私犹/唱过黄河歌/勉同事努力杀敌/友人赵君寿山等议葬先生于华山之下/以余与先生同事/同学久知先生/属为文义曷可辞。
B、先生临终语/不及私/犹唱过黄河歌/勉同事努力杀敌/友人赵君寿山等议葬先生于华山之下/以余与先生同事同学久知先生/属为文义曷可辞。
C、先生临终/语不及私/犹唱过黄河歌/勉同事努力杀敌/友人赵君寿山等议葬先生于华山之下/以余与先生同事同学久知先生/属为文/义曷可辞。
D、先生临终语/不及私犹唱过黄河歌/勉同事努力杀敌/友人赵君寿山等议葬先生于华山之下/以余与先生同事同学久知先生/属为文/义曷可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即家族中如果有特别有成就的人,后世人都要注意避讳直呼其名。就算没有什么大成就,仅仅是亲人长辈,也要避讳。“讳”字表达的是子孙后人对亲人的尊重和敬仰。
B、卒,大夫死曰卒,唐朝规定三品以上者称“薨”,五品以上者称“卒”,五品以下者皆称“死”。后来文人墨客之间多以卒代死而说或书,而不在意官品或爵位了。
C、丑时,又称鸡鸣,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三个时辰,时间为凌晨1时至凌晨3时。如《诗经·汝日鸡鸣》“汝日鸡鸣,士日眛旦。”,古时鸡鸣而起,眛旦(天将明未明之时)而朝。
D、适人谓女子出嫁。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庶人曰适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的兄长常士俊去世的早,先生7岁进入乡间学堂,他沉默少言,勤奋刻苦的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人。清朝末年从三原宏道学堂顺利毕业,后进入三秦公学,喜欢体育运动,只要他参加比赛就是冠军。
B、先生积极参加1919年的“五四运动”,他们以外抗强权、内除国贼为目标,争得了凡尔赛和约的保留签字。后经蔡元培推荐去仰光华侨学校任教,开创了我们国内朝野人士重视国外华侨教育的先河。
C、先生在绥德担任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期间,认定中国的贫穷落后在外是因为帝国主义的压迫,在内是因为封建主义思想的束缚,必须从根本上清除,陕北文化因此而受到很大的启蒙开化。
D、抗日战争最为紧迫的时期,先生跟随陆军三十八军赵寿山将军,从事组织民众协助抗敌的战地工作。转战于山西河南等地,后担任三十八军军法处长,公正清廉,守法不阿,屡著功勋。终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而去世,临终时吟唱过黄河歌激励战友抗日杀敌。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谔谔一士,三秦之良,澄波万顷,器宇难量,唯讷唯钝,愈刚愈强。
 
(2) 融合古今烈士之血,再拜东林、复社之鬼,磅礴凛冽,为河岳壮声色,为日月增光芒。
二是指导学生独立选择文言材料,自己阅读后翻译一遍并且写出赏析性文字,利于整体阅读能力的形成。如下文:
文言文的翻译与鉴赏
王曰汉,麟标曾孙,字倬云,为郡学生。家贫,籍舌耕糊口。一日,回椽沟家,至无定河岸,见岸东一人策二驴, 舁棺料,觅渡。因溃沙湍急,解衣,扶驴,渡出岸,抠衣径往镇定们走。时,曰汉渡河至东岸。见岸上有银包委地,知为其人所遗。呼之,去远不应。曰汉遂取银纳怀中,复渡河西,急行,尾之。其人至东门,探其槖空,打呼,如欲死状。曰汉徐诘何故,其人以实告。曰汉曰:“尔试言银数。”其人曰:“我穷汉!安得有银?此河西驿木商讬我寄至州城木厂者,据伊云,五十两!”曰汉闻其言符,取银还之。其人直视良久,曰:“先生何名?”曰汉微笑,曰:“不必!尔亦不必知我名,我亦不必知尔名!”后,其人觅知曰汉名,持河鱼数尾来谢,方知其人为西河驿张品之。又铺民郝良弼,见人遗银三十两,呼以与人。州人亦嘉其贫而义。
(《绥德文库》《绥德州志》(点注本)·人物·敦行)
翻译与赏析:
王曰汉是王麟标的曾孙,字倬云。是本郡的学生。家里贫穷,依靠教书糊口谋生。有一天,他回椽沟的家,走到无定河西岸,只见河东岸一个人赶着两头驴,一起驮着些棺材木料,所以他很慎重地寻找好合适的渡河地点,因为河流泥沙湍急,他就脱下外衣,在后面扶着驴,渡河上了西岸,穿好衣服径直朝镇定门走了。这时候,王曰汉渡河到了东岸,只见岸上有一个银包抛弃在地,知道是刚才那个人所丢失的,大声呼喊他,但因为离开太远没有回应。王曰汉就取出银两放入自己怀中口袋,再渡河到西岸,急速行走追上了那人,紧紧地跟着他。那人走到东门,用手探寻自己的布袋竟然是空的,大吃一惊,大声呼喊着,就像想要死的样子。王曰汉慢慢地询问他为什么这样,那人把实际情况告诉了他。王曰汉说:“你试着说一下银两数是多少。”那人说:“我是个穷汉,哪里能够有银两?这是西河驿木材商人托我捎给州城木器厂的,据他说是五十两。”王曰汉听他所说符合实际,从怀中口袋取出银两还给他。那人两眼直直地盯住王曰汉很久才问:“先生叫什么名字?”王曰汉微笑着说:“不必要!你也不必要知道我的名字,我也不必要知道你的名字。”这以后,那人寻觅打听到王曰汉的名字,拿着几条河鱼来酬谢。这才知道那人是西河驿的张品之。还有铺民郝良弼,看见有人遗失的三十两银子,呼唤着把它还给了主人,州中的民众也都称赞他虽然贫穷却重义气。
该文表现了古代绥德人即使在清贫中也能够保持善良宽容、轻财重义、拾金不昧的品格,处事中拥有冷静理性、细心周全、稳妥严谨的风格,做好事不图回报、不求名利的精神境界;张品之这一方则具有知恩必报、义重如山的优秀品质。故事简短,情节曲折,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动人心魄。叫人感慨赞叹不已。两则材料,有详有略,互相印证,很好的表现了古代绥德民风淳朴笃厚,民众重义轻财、拾金不昧的好风尚。
三是指导学生自己选择文本材料,运用痕迹读书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会一边阅读一边批注的好习惯,促进思考,深化理解。如下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批注自己的理解和鉴赏
云       岩     氏
康熙六十年饥,夫欲鬻氏,促氏行。氏泣,殆其夫曰:“我随尔数年,贫苦相依,何一旦必欲鬻我,使我从二夫?乞暂宽一夕,明日去何如?”夫许之。是夕,氏涕泣竟夜。夫亦防氏甚密。氏不得便,尚为夫补纫破衣。比明,氏见夫毫无转念,乃又殆其夫曰:“尔必欲我去,断无不去之理。但尔我夫妇相离,尔今有钱,可买酒一壶作别?且我酒后亦差面羞也!”夫见氏不复涕泣,亦信其言,径往市沽酒。忽闻云岩阁一妇人坠岩死。夫趋视,乃其妻也。其夫为人备述,人皆唾骂其夫。然无有问氏为何姓女者。可憾此事余童子时闻之前辈时。前辈虽不知氏为何姓女,尚能言其夫姓名。然余苦年幼,但知记事不知记人,迄今六十余年,故老凋零,而余亦将就木,遍问同侪,皆曰:“事,诚有之。其夫姓名,均不复记忆。”嗟乎!妇有三从,在家从父,嫁则从夫,氏既不能冒父姓以传,又不能冒夫姓以传,烈烈贞魂,目何能暝?今姑即其死所名,曰:云岩氏。载志以表其节,意者太上无名氏,即可以无名为名乎?
(《绥德文库  绥德州志·人物·烈女》)
以上三种方法,操作有难度,坚持下去或许会有效果。